從「達文西密碼」到「聖經密碼戰」
對於喜歡看小說的人來說,最近大概沒有什麼人不知道「達文西密碼」這部小說。在閱讀之前,大致上也聽不少朋友描述過小說裡頭的內容:羅浮宮的美術館館長被謀殺,根據他遺留下的線索發現達文西所遺留下來作品中隱藏許多關於聖杯的秘密,然後主角就在一個又一個陰謀中解開這些達文西所遺留下來的密碼,以證明他自己的清白。
聽到這樣的描述,馬上就讓人聯想到大師Umberto Eco那部著名的作品「玫瑰的名字」,一樣是藉由豐富的知識來展開推理的情節,所有的故事也與聖經密切結合,綜合了推理以及懸疑的元素。而在一次記者會中,作家張大春也曾經說「達文西密碼」是一本向「玫瑰的名字」的致敬之作。
既然稱為「致敬之作」,換句話說就是在深度以及廣度都無法超越「玫瑰的名字」所塑造的知識迷宮。但小說家顯然也無意要做這樣的挑戰,他一心在故事中向好萊塢靠攏。無論是達文西以及密碼,只是一種用來達成目的的工具罷了。
這樣的說法,對於這本小說的成就並沒有任何的貶抑之意。「達文西密碼」是一本很成功的商業小說,娛樂性十足。小說雖然很厚,不過讀起來不吃力,大約兩三天就可以看完了。雖然故事的情節很好萊塢,架構其實也很簡單,但是娛樂性很強,十分出色。
就我自己的閱讀經驗來說,除了那些與達文西作品相關的密碼之外,吸引我的還是在於書中描述的那些場景,因為主要的場景幾乎都在巴黎,以羅浮宮為中心。書中對於那些場景的描述非常的精準,而我正好又去過巴黎,看到書中的描述藉此還勾起之前旅遊的回憶,算是一種額外的娛樂。
其實你在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商業頭腦有多精準,也可以看出達文西密碼一書在全世界之所以成功的訣竅。達文西密碼全書的元素有三個:「巴黎場景」、「達文西」、「聖經」。這三者都是最多人熟悉而關切的主題,從這裡切入可以說是最不會構成讀者閱讀障礙的角度,然後當你隨著作者的描述,對於這三個主題清楚了,作者突然就像一個魔術師一般將手一翻,一瞬間所有的主題都變了樣,然後作者告訴你說:「不對唷,這些事情並不是你所看到的那個樣子……」碰!你就被故事吸引住,欲罷不能的翻下去。
「巴黎場景」是用來帶領讀者進入情境,而「達文西」的作品則是用來推展作者所設計的推理情節。這些都是作者所設下的鉤子,引導讀者一步一步無法自拔地翻下去。但是這兩個主題,又被「聖經」這個最大的主題所涵蓋住,讓一切的進行更具有合理性以及提升主題的格調。
與其說聖經,不如說宗教信仰可能來得更恰當點。在達文西密碼中,從頭到尾貫穿的主題就是:悠久的宗教面臨挑戰,「信仰」與「真相」,你要選擇哪一個?
一講到這個主題,就聯想到在2001年台灣曾經上映過的電影「聖經密碼戰」(The Body),由安東尼班德拉斯主演,故事是描述在耶路薩冷挖掘出一具骨骸,科學家懷疑可能是耶穌的遺體。而如果這個假設是真的,那就表示耶穌沒有復活,他只是個凡人。那麼,聖經所說的就是假的,而整個基督教也面臨了危機。
這個主題與「達文西密碼」幾乎完全一致。而有趣的是,這部電影雖然台灣翻譯為「聖經密碼戰」,但內容其實與當時最熱門的聖經密碼完全無關。英文原名「The Body」一具骨骸,比較貼切地描述出主題。但是台灣翻譯的這個片名,卻與兩三年之後的「達文西密碼」相互呼應,卻也是一種奇妙的巧合。
其實如果說故事也有孿生兄弟的話,那麼不管從哪個角度看,「聖經密碼戰」與「達文西密碼」兩者之間的相似程度真有「明星臉」的神似。除了最基本的主題一致之外,宗教與政治也脫離不了關係,所以在「聖經密碼戰」中耶路薩冷與梵諦岡之間的政治角力,與「達文西密碼」中梵諦岡與錫安會之間的互動關係,竟然也相當神似。而在「聖經密碼戰」中,隨著對於骨骸的考古工作進行,主角開始去查詢聖經中的描述來印證推理這個骨骸的身份,與「達文西密碼」中藉由達文西的作品來解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報紙上報導,已經有好萊塢的導演決定,要將「達文西密碼」拍成電影。引起很多書迷的期待。
關於這一點,我倒是有些質疑。「達文西密碼」的確是一部娛樂性很強的小說,但是將它拍成電影,小說裡頭既沒有什麼需要用到特效的地方,又沒有什麼特殊的高難度動作場面,甚至嚴格說起來,就連幾場主要場景的切換其實也很少,大概在羅浮宮附近拍一拍,就可以把整個三分之二的故事給拍完了。
而故事中那些匪夷所思的推理,那些達文西在作品中所設下的密碼,吸引讀者跟著故事一步一步走下去的線索,是「達文西密碼」在書本上主要成功的原因,但是卻不適合用電影表達出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書本拍成電影?除非導演在裡頭加油添醋地加了許多效果,否則我想那應該會是一部很悶的電影吧?
不相信的話,我想你可以先去看另一部叫做「神鬼認證」的電影,模擬一下那種感覺。一樣主要的場景是在巴黎,一樣是講一個嫌疑性十足的故事,主角還是當紅小生麥特戴蒙。在這部電影上看得出來導演很盡力要將這個故事說好,然後想要用很多動作場面將氣氛炒熱,但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十分勉強,娛樂性只有七十五分。
與其期待「達文西密碼」的電影,我反而建議不如回過頭去出租店找這部「聖經密碼戰」來瞧瞧。以我的觀點來看,如果連續看了這兩個故事,反而能夠引起非常巧妙的互補作用。
在「達文西密碼」中,關於誰在幕後操弄這一切事件的描述寫的很隱諱。我猜測是因為作者很聰明的在玩兩手策略,既不想得罪宗教人士,也不想放棄想知道真相的讀者。所以故事在前半段聲勢浩大,到了後半段卻顯得有點虎頭蛇尾。這是典型好萊塢故事的通病。
但是在「聖經密碼戰」中,則一開始就從宗教以及政治的角度切入,告訴你「事情就是他們搞出來的」。「聖經密碼戰」跨過了那道危險而具有爭議的界線,直接讓自身陷入爭議,挑戰宗教信仰。關於這一點,我們得說導演的勇氣要比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來得更進一步。
不過這不代表「聖經密碼戰」在其它方面的成就,要來得比「達文西密碼」高。「聖經密碼戰」說的故事看似比較完整,但是到了片子的最後,還是不能免俗地來了個典型好萊塢式的動作結局,用槍彈來將故事說完。這其實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因為「聖經密碼戰」他選擇了一個比較有利的角度切入這個故事,在片中對於信仰以及真相兩個議題的探討,其實也比達文西密碼來得有深度。但是眼看故事就要圓滿的那一刻,就在飛車追逐以及槍林彈雨中,讓我們沮喪地發現自己回到了好萊塢,而信仰與宗教再也不重要。
雖然我們都知道,「達文西密碼」以及「聖經密碼戰」都是商業娛樂的產品。但是有趣的是,兩個前後相隔三年的產品,都多多少少引發了宗教方面的爭議。
以「聖經密碼戰」來說,由於故事直指向梵諦岡與政治掛勾,意圖隱瞞真相,在當年就引起許多人的抗議甚至在某些國家的禁演。而「達文西密碼」一書的暢銷,則使得許多國家的教會開始印刷一些「反達文西密碼」的小冊子。向信徒反駁故事中的那些觀點,加強信仰的宣導。
對於宗教問題我一點研究也沒有,在這裡就不討論那些爭議的焦點。但我想提醒的是,其實在兩個作品中,想必故事創作者本身已經預先知道爭議會發生,並且預先利用故事本身替之後會引發的後果進行辯駁了。
「達文西密碼」的方式比較世故些。正如前面所說的,作者一開始以高分貝的口吻在控訴宗教的暴力、政治的骯髒,但是到了最後,作者自己又想盡辦法幫大家脫罪,甚至在故事的中段突然突兀地插進一個代罪羔羊進來,將所有的罪過都推到他身上。從這個角度來看,你不得不說作者很聰明,但又有點奸詐。
至於聖經密碼戰,故事的作者雖然擺明了就是豁出去,但是還是借著故事中耶路薩冷的國務卿這個角色說出了他的感想,那是發生在國務卿跟他的屬下的一場對話中,他的屬下問他,如果那具遺骨被證明了是真的,宗教會毀滅嗎?
國務卿的回答是:遺骨如果被證明是真的,那宗教會面臨考驗,但絕對不會消失。
因為宗教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類需要信仰。
不管兩個故事有多麼詭異,情節有多麼懸疑,只有這句話,才是這兩個故事裡頭千萬個問題的最佳解答。
離婚見證人
、彰化離婚證人
、高雄離婚見證人
、台北結婚證人
、桃園結婚證人
、新竹結婚證人
、台中結婚證人
、高雄結婚證人
、嘉義結婚證人
遺囑見證人
、結婚證人
留言列表